在潮汕,端午节叫五月节。
五月节的风俗:吃粽、插艾、洗龙须水、划龙船。
记得小孩子吃圣甘子也是在五月节这个节令。圣甘子是一味中药:使君子,不知道本地人为何叫它圣甘子。其药用功效是驱虫消积。圣甘子为五棱角的坚果,剥出仁来和在鸡蛋里炒了给小孩吃,味道很香。
潮汕人管粽子叫粽球,让人纳闷的是,这粽球的形状非但不是圆的,还长了四只角。我吃粽球多少年了至今不知道是什么道理。粽球的馅跟别处的也不一样,竟然有咸甜双烹的馅料。一只粽球里,一般是咸的馅料多些,大概是三分之二的咸馅,以糯米,猪肉、香菇、咸蛋黄、虾米入料,甜的一头是豆沙和玻璃肉。吃粽球是一个不断给你的味蕾带来惊奇的过程,非常享受。
其实,五月节正宗的粿品是栀粽,以前过了此节日你休想再找到栀粽的身影。栀粽就是碱水粽,我赞同张新民的说法。潮州方言“栀”即“碱”。从前我回老家,吃到井水煮的糜就会说 “有栀味,过香”。用碱水煮粽子,目的是使糯米容易熟,而且更有黏性。
粽子古代叫角黍,西晋周处的《风土记》提到 :“仲夏端五,享用角黍。” “黍”是黄米,产区在山西,南方不产黄米,于是只能想办法给糯米添加黄色以表尊古法制的意思,这才用栀子汁给糯米上色。至于栀粽到后来变身为糯米粉加碱水蒸成大笼屉,我估计是炊甜粿所带来的启发。包裹好的栀粽到底还是要拆开来分割成片,何不省了包和拆的工夫直接蒸成大笼屉。这又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了。
我国最早的粽子是用菰叶(茭白叶)来包裹的,晋代的周处在《风土记》中说:“菰叶裹黏米,杂以粟”。茭白叶为湖沼水塘的栽培作物,生长环境有局限,元代以后,人们便改用生长快,叶大、产业化种植的箬叶来包裹。《本草纲目》曰:箬,若竹而弱,故名。南人取之作笠,及裹茶盐,包米粽,女人以衬鞋底。箬叶即箬竹的叶子,是一种四季常青的植物,中文学名:“一叶兰”。现在,箬叶除了大量用于搭竹棚、竹笠和茶叶包装,也成为园林绿化的一种常青植物。其药用功效为活血通络,泄热通便。用箬叶包裹的粽球不仅味道清鲜,还有一定的防病治病作用,符合时节吃时粿的潮俗。
“吃粽”潮州方言谐音“吃壮”,在这个节日里,无论是吃粽球、圣甘子或喝青草水等都有养生防病的道理。不单是吃,其它活动如插艾,洗龙须水,划船也有强体健身的意义。
五月节是春季进入夏季的一个转折时节,俗话说“未吃五月粽,破裘唔甘放”。过了五月节,各家各户的冬衣被服才真正洗刷收纳。看来,称五月节或许包含着身体调理和整理收纳的一列活动,那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