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韩洁、赵晓辉、华晔迪)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6日下午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就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财政工作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今年将如何发力?“今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既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谢旭人说。
谈到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谢旭人说,主要体现在要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努力提高消费能力;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此外,还要实施好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系列财税政策;实施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尤其是要大力支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发展。
与百姓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同比增长近两成
谢旭人在回答记者关于民生的问题时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财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国家财政在预算安排方面继续对民生予以重点支持。
他透露,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就达到13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用在农业水利、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安排合计15124亿元;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将集中财力办好几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他说。
他特别强调了教育支出问题。汇总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安排用于教育的支出,以及其他财政性教育经费,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约2.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
今年将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去年中央财政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今年如何加大扶持力度?谢旭人说,今年将进一步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的财税政策,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进一步增加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结构性调整和科技进步;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地方、创业投资企业以及其他社会资金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支持。
今后将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间接税比重大是否带来商品价格含税高?对此,谢旭人说,商品价格中不但含流转环节的间接税收,也有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直接税收,都分摊到成本中并通过价格来体现。“不能简单只拿间接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来衡量商品价格中的含税量高低。”
他指出,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例问题将在未来税制改革中逐步调整,总的方向是进一步增加直接税比重,逐步降低间接税比重。近几年的税制改革正在朝这个方向做,如增值税转型改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房产税改革试点、完善车船税制度以及推进财产类税制改革等。
谈及房产税改革,谢旭人说,财税部门已会同有关部门,与上海、重庆两市人民政府一起,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推进房产税改革的方案,适当扩大试点范围,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地方政府债务逐步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谢旭人说,目前已基本摸清了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等。“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他说,要根据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资金的问题。各地要建立偿债基金,统筹运用地方财力,做好偿还工作。同时对在建项目区别对待,做好项目后续融资工作,特别是重点建设项目。要继续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加强对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及银行机构的信贷管理,坚决禁止政府和政府部门违规担保行为。
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
相对于去年9.2%的GDP增幅,去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了24.8%。谢旭人说,总的看,目前财政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但与经济发展情况是大体适应的。他进一步解释,财政收入是以现价计算的,而GDP增幅是以不变价计算,如果按现价计算,去年我国GDP增幅约为17.4%,这一增幅与财政收入增幅比较接近。
此外,税收收入中,每个税种收入的增速由其税基的增速决定。比如,增值税的税基是工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其增幅高于GDP增幅,进口环节税收的税基是进口额,在核算GDP时是减项,等等。因此,每项税收并不是按GDP来征收的。
谢旭人表示,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国家取得财政收入以后,通过预算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以劳动报酬、直接或间接的生产生活补贴等多种形式转移给了城乡居民个人,这些也是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增长很重要的一个来源。
对于社会关注的“三公”问题,谢旭人表示,今年将继续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分配机制,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大力推进建立和完善厉行节约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