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近期推出的《探访礐石洋楼群》系列报道,引起广大市民关注。随着报道持续深入,不断有热心读者向记者提供采访线索。近日读者林先生就向记者反映,在礐石现存的洋楼中,位于水警区的原英国太古洋行和原美国浸信会会所,都属于保存较好的建筑,只不过这两处洋楼目前都属于部队管辖,外人很少能进入参观,因此一直充满神秘感。
接到林先生提供的“猛料”后,记者马上与汕头水警区联系并取得支持,随后对原英国太古洋行(现水警区招待所1号楼)和原美国浸信会会所(现水警区陶铸楼)进行探访。
花香鸟语簇拥的“山居”
原美国浸信会会所——
花香鸟语簇拥的“山居”
沿着水警区大门的山道一直向上,在位于半山腰的山林茂密之处,一栋质朴、典雅的花岗岩墙体洋楼依山而建,与在海一方、繁华的汕头北区遥相对望——这就是建于1908年的原美国浸信会会所(现水警区陶铸楼)。
据了解,“陶铸楼”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系两层混合结构,块石墙体,黄色琉璃瓦四坡庑殿屋顶,建筑面积1002平方米。据汕头市档案馆资料记载,该楼原为美国浸信会会所,解放后改为汕头地委办公楼,1958年至1960年,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来汕期间在此办公、生活。1961年,礐石被列为广东省八大风景名胜区,该楼被评为二级文物,被称为“陶铸楼”。
记者观察到,相比位于水警区招待所的原太古洋行,无论在外围景观还是建筑风貌上,美国浸信会会所与太古洋行都存在很大差别:太古洋行保持较好,西方建筑风格明显,可惜四周已被现代建筑包围,剩下其一栋大楼孤零零矗立着;美国浸信会会所四周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可惜走廊、护栏等部分外部景观已被改装,变成了一处中西建筑元素结合非常明显的“山居”。
据了解,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陶铸楼”,目前也和原太古洋行一样,部分内饰被进行改装,并配置空调、电视等一系列生活用具,功能上都类似于酒店或度假村,主要作为接待领导嘉宾之用。与都市中的酒店不一样的是,这两处洋楼均具有丰厚的历史印记,它们不仅见证了汕头的百年历史变迁,也向世人展现了西方的建筑理念,以及风情万种的异国建筑景观。
原太古洋行——
庄重大气的“星级酒店”
经常到礐石爬山的市民都会发现,在水警区招待所的大院里,静静矗立着一栋与四周建筑截然不同的欧式洋楼,洋楼顶层还矗立着不少别具特色的烟囱——这就是建于1920年的原英国太古洋行(现水警区招待所1号楼),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但从外部景观看,太古洋行是目前礐石洋楼群中保存最好的洋楼之一。
记者从有关资料了解到,原英国太古洋行建于1920年,为两层混合式结构,建筑面积1144平方米。据悉,英国太古公司在前清时期称中国轮船公司,于1878年在汕头开办轮船仓库、进出口贸易以及保险业务,其在礐石海旁路的太古公司住宅,是1920年从德记洋行以及英国人李质逊处购得土地后建造的,作为太古公司海员宿舍使用。解放后,该房产被我国政府接管,并于1970年交海军汕头水警区使用。
走近太古洋行大楼,记者观察到,虽然该大楼只有两层高,但由于底层采用石板架空,加上每层楼的高度都在4米左右,整栋大楼高约十米。这个高度,几乎要等于普通商品房三、四层的高度。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整栋楼都显得十分厚重、大气。
事实上,正是由于设计上有这样的科学高度,太古洋行大楼才具有防潮、透气、冬暖夏凉等诸多优越的居住功能。比如说,大楼底层采用石板架空,就是针对汕头地处亚热带、气候潮湿而建,它能更好的起到防潮、防湿、排水等作用,这在很多潮汕民居中都是少见的;而环绕在洋楼四周的走廊,以及室内的壁炉、落地式百叶窗、玻璃门等装饰的完美结合,使得大楼每一个房间既通风透气、又保暖隐蔽,同时又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此外,洋楼里的每间套房里,都配置有宽敞明亮的会客厅、卧室、洗手间等,可以说起居非常舒适。在古香古色的欧式装饰格调映衬下,历经百年沧桑的太古洋行,依旧风情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