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14日,汕头人怀着梦想振奋而起,在荆棘丛生的土地上高高抡起那填平沙丘的第一锄,掀开了汕头经济特区崭新的第一页。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汕头人,王瑞忠用镜头诠释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也记录下汕头经济特区30年来的巨大变化。近日,记者专程拜访了74岁的王瑞忠老人,听他讲述镜头中的特区记忆。
在王瑞忠家中,一本本记录着特区30年变化的相册是他视如珍宝的物件。翻开这些相册,相片中的图景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已是"沧海变良田,荒野成闹市"。但这些照片真实地再现了八十年代初期创建经济特区的场面,还有汕头市东部海岸、龙湖工业区开发前、妈屿岛周边等原貌……
昔日荒凉滩涂,如今现代港区
1979年,时任市城建局科长的王瑞忠参与了特区的选址工作,在广澳湾考察时,他爬到海旁的山上,拍摄下广澳湾的概貌。
30年间,偏僻的广澳湾建成了汕头港广澳港区深水码头。目前已开通至地中海、中东、南美、东南亚、韩日、西非6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世界十大航运公司已有4家落户广澳港区。2008年,为了拍摄广澳港新貌,趁家人外出旅游的时候,年过七旬的王瑞忠偷偷地背起心爱的几个相机,再次来到昔日的广澳湾。
“出门的时候云有点厚,我特意带了把伞。”刚经历了心脏介入手术的王瑞忠独自一人乘坐公交车,又转乘“摩的”,才到达广澳码头。30年前拍摄所站的位置如今在一家工厂的厂区范围内,厂方告诉他,该区域外人不能进入。无奈之下,王瑞忠顾不上自己的身体状况,攀爬上附近另一座几十米高的小山。“小山并没有路,悬崖峭壁,我就靠抓住草丛和树枝往上爬。”王瑞忠回忆说,爬到半山腰时,眼见乌云压顶,雨就要来了,他担心下雨影响拍摄,赶紧拿起相机“咔嚓”几下抢先拍了一些照片。
拍后不久,果然下起了阵雨,王瑞忠撑伞等到雨停,坚持爬到山顶继续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这次拍摄,王瑞忠将广澳新建港区尽收镜头中,对比起30年前荒凉的情景,让人赞叹。
昔日荒地沙丘,如今玉宇琼楼
1980年7月12日,经过省、地(市)领导现场视察后,终于决定汕头特区定址龙湖村西北侧这块地方。拿起“市郊龙湖巨变”新旧两幅照片,王瑞忠感慨万千。“确定该片地方开发建特区后,我当时便想把原貌拍下来,留作资料。”于是,1982年3月的一天,王瑞忠站在现迎宾路建设大厦旁的一座小土丘上,用平行拼接的方式,定格了龙湖工业区开发前的样子。
龙湖新貌照片与原貌照片是在同一个位置拍摄出来的,景象却千差万别。原本的田埂、溪流、荒地沙丘、穷乡僻壤,如今已是高楼大厦林立、繁花似锦。龙湖工业村、免税商场、龙湖宾馆、龙湖区政府等成为特区的标志性建筑。而王瑞忠所拍的这组龙湖新旧貌对比照,则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上世纪80年代,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曾到汕头视察,看到龙湖新貌时题词:‘昔日荒地沙丘,今朝玉宇琼楼。堪羡三年成就,明珠照耀汕头。’”王瑞忠说,他的这组龙湖新旧貌照片就取名“昔日荒地沙丘,今朝玉宇琼楼”。
昔日凋零海岸,如今东区新城
在众多反映汕头经济特区30年变化的照片中,让王瑞忠颇觉难得的,是“汕头东区巨变”组照。1979年一次偶然机会,坐轮渡到妈屿岛的王瑞忠用海鸥牌相机拍下了当年汕头的东区海岸线,范围从石炮台到珠池。图片上,零星几艘帆船在宽阔的海面上航行,可清晰看到渔港冷库及附属工厂,那时其周边一片空旷。
1991年,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范围从52.6平方公里扩大至234平方公里。特区范围的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也在逐步扩大。王瑞忠告诉记者,金新路以东大片新区都是特区发展30年来建成的。
在2007年拍摄的汕头市东区新貌图片上,旧貌中的渔港冷库依然存在,如今是“大洋冷库”。冷库两边,座座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酒店、写字楼、公园、花园式住宅小区连成了一道靓丽的滨海景观。
王瑞忠老人表示,他将继续用相机镜头见证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他坚信家乡未来将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