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的风风雨雨,60年的日新月异,变化的是生活的品质,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这张饭桌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吗?”毛阿姨家保存多年的饭桌看来有些破旧且比较普通,记者见到时忍不住问。“它曾经是我们家唯一的新家具,不仅仅方便了家人吃饭,还是我们兄弟姐妹小时候学习和娱乐的地方。”毛阿姨表示,这些现在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在当时那个年代,算得上是一种奢侈的幸福了。
毛阿姨介绍,1950年,他们举家从南方搬迁到北京。“来北京的时候,只带了几个箱子的衣物,其它一无所有。”为了有点家的模样,父亲买了两张旧床、一张缺腿的方桌和这唯一一张新的饭桌。由于毛阿姨的父亲是摄影记者,需要处理很多照片和文字,因此经常把方桌当做书桌;身为教师的母亲只能在床上备课,剩下的这唯一一张饭桌就是“我们的地盘了”。
“吃饭时大家围坐着它,平时大姐、哥哥、二姐、三姐他们要轮流排队才能有机会与它亲密接触一次呢。”虽然一家8口人围着小桌吃饭有点挤,但也其乐融融。而就在这张小饭桌上,毛阿姨的大姐和哥哥完成了6年的学业。毛阿姨还依稀记得,当年她小,坐在饭桌的一头玩儿,哥哥和姐姐则轮流在饭桌的另一头写作业。直到1963年,这张小饭桌才“功成身退”不再尽饭桌的义务,但仍肩负着书桌的使命,说起来还算是有文化的呢。如今说出这些艰苦时代的记忆,她的话语里依然听得出温馨幸福的味道。
毛阿姨称,“虽然当时家里的收入并不算低,但是由于父亲常年在外面出差,母亲一个人带家里6个孩子还要工作,所以有些力不从心,家里的大小事务一切从简,这张饭桌是我记忆中家里添置为数不多的新家具中的一件。”由于承载着很多童年的记忆,“一直割舍不下”,即使长大成人又成家了,毛阿姨却一直把饭桌保留到现在。
随着国家的强大、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原本常见以及必需的生活用品,如蒲扇、痰盂、鸡毛掸子、缝纫机等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而一些称谓如洋火、胰子等也早已变成了历史名词。
近期起,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和物件。对于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朋友来讲,它们是青春岁月的美好记忆;而对于后辈晚生来讲,它们则是应当知晓的历史与值得揣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