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期的宫廷建筑都有自己特点,明清两代建筑法式区别特征不大,这就要求对其细微变化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在古建筑中,建筑的功能始终是处在第一位的。在满足了特定功能之后,艺术效果则是使用的又一需要,即追求建筑之美。紫禁城宫殿建筑构架既坚固,又工整精致,极富艺术魅力。
建筑法式可以从屋面装饰(吻、兽、琉璃)、霸王拳、雀替、绦环板、装修、琉璃装饰、栏杆、彩画、藻井、天花等方面分析。
(一)屋面装饰(吻、兽、琉璃)
紫禁城内的宫殿楼阁、亭榭轩馆,多为琉璃瓦顶,宫殿区大部分饰以黄色,花园等处用各色琉璃装饰。屋面之上装有吻兽、吻锁、帽钉,檐头有沟头、滴水,皆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所处环境和等级差别来确定。富于变化的色彩和装饰,为建筑外观做了美的点缀。
大吻是安放在正脊两端的琉璃构件。屋顶的前后坡交汇接缝处易进雨水,于是在这里压脊,称之为正脊。在正脊的两端与戗脊相接处装有龙形的琉璃构件,清代称之为吻,也叫龙吻。龙吻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汉代画像砖上正脊的两端已经微微向上翘起,有的屋脊之上可以看到形似凤凰的图案,体态轻盈而美丽,汉代以后逐步变化成鱼尾形态。唐以后鸱尾装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鱼尾变成了鱼吻,回过头来紧咬正吻不放。正吻经过了鱼形--鱼龙形--龙形的变化之后,遂成为紫禁城宫殿巅顶上的龙吻。从鱼吻到龙吻经过唐宋辽金元长期的变化过程,所以这一时期龙吻的造型多种多样,纹饰复杂,非常具有装饰性。
汉代画像砖上形似凤凰的图案。
明清时期,出现在宫殿建筑上的吻均为龙纹,龙吻口吞大脊,面视前方,形象凶猛生动,它象征的是降雨灭火。体积大的吻,重量多在1吨以上,多为拼接而成。太和殿大吻为十三拼,高3.4米,重达4.3吨,它是现存古建筑中拼数最多、体积最大、体量最重的大吻。
檐角走兽数按照建筑等级选取,以奇数三、五、七、九排列,最多为九个。太和殿的檐角除九个走兽外,还增加了一个貌似猴形、仿佛雷公的饰件,因为排在第十位,我们称它为“行什”。“行什”装饰是古建筑屋顶装饰的孤例。
(二)霸王拳
宫殿建筑的纵横阑额在转角处进入柱卯中,以榫卯卡牢柱头。唐代用半榫,两个纵横双向的水平分力,都是向阑额的挤压力,使柱枋结点的榫卯减少脱榫之弊。南禅寺的阑额直入柱卯,毫无牵挂,只靠柱子侧脚的挤压力。唐代以后为了加强转角构件的稳定性,阑额转角榫做成螳螂头式的,可以箍住柱头,因称为箍头榫。
箍头榫示意图
明清时期,又将箍头榫头略施加工,形成了美妙的艺术装饰,因其形而称之为霸王拳。
养性门霸王拳(清乾隆)
(三)雀替
雀替位于出廊建筑的额枋与柱头交接处,自柱内伸出承托上部的枕木,起到减小枋的净跨度并加固构架的作用。
雀替自宋代开始出现时,仅见于室内,至元代已经有了今天雀替的雏形。
历代雀替细部变化示意图
雀替安装在柱的两侧,整体形成了一种曲线轮廊,使建筑的外立面飘逸、轻快。自明代开始把雀替做成许多半圆形的曲线轮廊,中间施以卷草纹,更加优美。
(四)装修
紫禁城宫殿建筑装修的选料考究,类型多样,华贵富丽,精美绝伦。
装修分外檐装修、内檐装修。外檐装修是露在建筑物外面的门窗部分,起分隔室内外以避风雨的作用。外檐装修种类很多,视建筑的等级和使用功能相应配置。最高等级的纹式,有三交六椀菱花隔心、三交逑纹六椀菱花隔扇和双交四椀菱花隔心等。太和殿外檐的门窗均为三交六椀菱花隔心,门窗下部是浑金流云团龙及翻草岔角裙板,铜鎏金看叶和角叶,称之为金扉金琐窗,辉映出皇家气派。
内廷后妃生活区和花园等处的外檐装修,较外朝更趋于实用,大琉璃框的门窗,可开可关的支摘窗,使室内采光效果大大加强。特别是窗饰的花纹,步步锦、灯笼框、冰裂纹、竹纹等丰富了建筑的装饰艺术,而钱纹、盘肠、卍字纹,回纹等又将人们的美好企盼寓于其中。
钟粹门内的垂花屏门示意图
内檐装修是建筑物内部划分空间组合的装置。宫殿建筑的内檐装修,工精料实,类型也多样,所用大都是紫檀、花梨、红木等上等材料,雕饰极为精美。
紫禁城内廷后妃寝宫的内檐装修,为了居住的方便,冬用槅扇,夏用花罩,随时而换,随用而添。几腿罩、落地罩、花罩、栏杆罩等,应有尽有,在虚实相间之中,取得了似分似合的意趣。雕刻考究是宫殿建筑内檐装修的特点,雕刻多层立体花样,极为精致。隔扇门的隔心灯笼框最多,框心或安玻璃、糊双面纱,或绘花卉、题字,简洁素雅。乾隆时期建成的宁寿宫花园,室内的隔扇所饰嵌玉、嵌螺甸、嵌景泰蓝、竹丝镶嵌等工艺多达数十种,更是精美绝伦。
长春宫西次间
(五)彩画
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装饰形式之一。彩画的底层有一层油灰地仗,用于木构件的防腐防虫。在保护木结构的基础上,着上鲜艳夺目的彩绘,将功能和审美统于一身。
故宫建筑上的彩画以金、青、绿等为主色,加强了檐下阴影部分的对比。龙凤图案是它的主要题材。黄琉璃瓦的屋顶,深红色的墙面和柱子,洁白的基座,配以屋檐下的彩画,色彩和谐,层次鲜明,使宫殿建筑群更加辉煌壮丽。
宫殿建筑彩画主要分为三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和玺彩画是古建筑中彩画等级最高的一种,由枋心、藻头、箍头三部分组成。枋心位于构件(梁枋)之中,占构件的三分之一,内多绘龙、凤等图案,且大面积用金,因此最为亮丽辉煌。枋心与藻头之间有Σ形括线相隔,为识别和玺彩画最显著的标志。故宫建筑和玺彩画中因枋心图案的不同,又有金龙和玺、双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等。紫禁城中轴线上各殿座及其他宫的主要殿座多绘以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示意图
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多用于较次要的宫殿、配殿、门及庑房等建筑。旋子彩画藻头图案的中心有花心(旋眼),花心的外圈环以两层或三层重叠的花瓣,最外绕以一圈涡状的花纹,称做旋子。旋花以一整两坡(一整团旋花、两枚半个旋花)为基本构图。随着梁枋、檩枋和大小额枋的长短高低,画面旋花可以有不同的组合。
旋子彩画示意图
旋子彩画枋心有龙锦枋心、一字枋心、空枋心、花锦枋心等,纹饰视藻头旋花类型而定。按各个部位用金的多寡和颜色搭配的不同,旋子彩画分为浑金旋子彩画、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大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9种,采用某种类型视建筑的等级而定。
苏式彩画多绘于宫廷花园中的亭台楼阁。苏式彩画的画面枋心主要有两种式样:一是将檩、垫、枋三部分的枋心彩绘成半圆形,称搭袱子,又称包袱;二是采用狭长形枋心。包袱的轮廓线由浅及深的逐层退晕。藻头部分绘各种像形的集锦式的画面,外加卡子作括线。
苏式彩画示意图
苏式彩画在紫禁城园林建筑中广泛采用,其中尤以乾隆花园中建筑的苏式彩画最为精美。苏式彩画比和玺、旋子彩画布局灵活,画面所用题材广泛,更适于居住生活区域的建筑,因此清代晚期,在慈禧太后居住过的储秀宫、翊坤宫也绘了这类彩画。还有乾隆花园倦勤斋内装点戏台环境的海漫式彩画,此外,天花、藻井、斗栱也要饰以彩绘。
紫禁城建筑虽然始建于明代,但现存的彩画大部分是清代所绘,留存下来的锺粹宫、长春宫、储秀宫、南薰殿、澄瑞亭等几处明代彩画,已是凤毛麟角。
(六)藻井、天花
藻井早期多见于寺庙建筑,如佛殿、佛塔,在室内的天花板上做出藻井,可使殿堂的空间高敞,易于放置佛像。
藻井在紫禁城宫殿建筑内一般用在与皇帝有关的殿堂、花园建筑中,它是皇权的体现。
藻井的结构一般为外方形,向内逐层变化成圆形穹隆顶,中心雕饰有蟠龙。
故宫中的太和殿、养心殿、斋宫、皇极殿、钦安殿、交泰殿,御花园内的千秋亭和浮碧亭,乾隆花园的符望阁等,都是带有藻井的建筑,或威严庄重,或尊贵华美,是宫殿建筑艺术的杰作。
浮碧亭藻井
“天花”一词始称于清代,此前历代有多个称谓,据宋《营造法式》记载,天花“……其名有三,一曰平机,二曰平撩,三曰平棊,俗谓之平起;其以方椽施素板者,谓之平闇”。室内设置天花是出于隔尘、调节室内温度。天花板上的彩绘极富装饰性,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天花的作法大致可以分为井口天花、软天花两类。
井口天花用支条纵横相交,分割成若干方块,也叫井口,方块上覆盖木板,称天花板。天花板的中心圆光部位绘龙、凤、花卉等各种图案,底色多用蓝色或绿色。
软天花是用木条钉成篦子或秫秸杆做架子,在上糊数层纸或布,或先在纸上画出支条、天花板和各种图案的彩画,再糊到顶棚上,也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天花上的彩绘纹饰与建筑所处的位置和用途紧密相关,如前三殿、后三宫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又是帝后使用的殿堂,天花即用金龙或龙凤纹图案。后妃居住的宫殿及园林建筑中的天花彩画,则采用百花、祥鹤等既活泼又有生气的题材。雨花阁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处藏传佛教佛堂,其天花板上绘佛教“六字真言”,支条十字相交处绘佛教法器铃、杵,与室内的佛像、供器、唐卡相呼应,宗教色彩浓厚。
坤宁宫龙凤纹天花
乾隆花园倦勤斋西侧室内海漫式天花上彩绘藤萝,与木雕竹纹小戏台、竹饰题材的壁画及周围的竹篱笆连成一片,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座美丽的室内花园。而乐寿堂、古华轩、碧螺亭木质雕刻的天花更为富丽典雅,是天花中的佳作。
中华民族千年不断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宫殿建筑,从全局到细部,其宏伟壮丽、富丽豪华所构成的美,今天仍为世人所惊叹。586年后的今天,紫禁城宫殿依然以其和谐壮丽,与我们一起共度中华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