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目前很多见了,开在城市里的共享茶室,开在景区、度假区的休闲茶室,但是你有见过开在工业区,旧厂房改造的茶室吗?
有这么一家茶室,开在工业区用旧厂房改造而成,因为一个云烟缭绕的香炉,却吸引了上海和杭州的年轻人特地开车前往打卡。不但周末人潮涌动,甚至开启了夜场模式,茶室营业时间推迟到晚上10点。
它于今年元旦期间才开始营业,仅两个月时间已经全部回本,并且持续爆火中。
这就是位于安吉的【百福院】,你可能会说,在安吉啊,那不奇怪了。但是真的仅仅是因为这样吗?为什么在安吉的其他茶室没有这么火爆呢?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解析一下百福院,它能够如此吸引年轻人到底做对了什么?

从一炉香开始的故事
在安吉的一片工业区里,夜幕降临,灯光映照着黑色墙体,橘红色的木架顶棚泛着温暖的光。走进这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巨大的香炉在茶堂中央焚烧,青烟袅袅而上,几道柔和的光束从二楼洒落,勾勒出一幅宛如古刹的禅意画面。
这不是某座千年寺庙的禅堂,而是一家名为百福院的茶室。这里原本只是一个生产寺庙用品的工厂,因为厂房大厅空置,主理人将香炉和原本躺在仓库中的茶器等物品搬入其中,不想无意间却营造出了一个禅意混搭的新型场域。
这个看似“违和”的空间,却成为了上海、杭州的年轻人争相驱车前往的打卡地,甚至在社交平台上频频刷屏。

反差感如何打造?
如果说百福院的成功是一次策划精妙的商业操作,不如说它是一次精准的空间错位创新。
大多数茶馆要么在城市的高端商圈,要么隐匿在景区的青山绿水之间,以传统、小而美的方式打造静谧氛围。而百福院选择在工业区,在旧厂房里开设茶馆,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反差感,让人充满探索的欲望。
1. 打破传统茶馆的“小而美”,用大空间营造气场
茶馆往往是小空间、低语交流的地方,而百福院却利用厂房的层高优势,打造出一个一览无余的开放式空间。走进大厅,仿佛进入一个“寺庙市集”,所有的陈设都极具视觉冲击力:
中央香炉:巨大且古朴,烟雾缭绕,成为整个空间的视觉核心。
黑色墙体 + 橘红色吊顶:光影交错,强化了空间的神秘感。
二楼光束:几道柔和的光线自上而下,便有了寺庙禅意氛围与庄重感。
2. 让“旧工业厂房”成为品牌资产
这个空间曾是生产寺庙用品的工厂,如今它的产品——香炉、佛像、陶瓷、佛珠等,依然留在这里,却换了一种方式——成为茶堂的展览品。
过去的仓库,如今变成了富有文化韵味的艺术陈列馆,这种“无意间的禅意”,让空间的故事性自然流露,增强了品牌的独特性。
百福院不仅仅是一家茶馆,它更像是一个带有文化叙事的沉浸式空间,让来到这里的年轻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体验——这是城市里的茶馆所不具备的。


都市人的情绪道场?
空间设计带来的反差感,吸引了人们前来打卡。但百福院的成功,远不止于一个网红拍照点,而是让顾客在这里获得了情绪上的共鸣。
1. 氛围感:把茶与禅意完美融合
百福院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强化“禅”与“松弛”的情绪价值:
嗅觉:空气中弥漫着檀香的味道,令人自然放松。
视觉:复古茶器、寺庙用品、手工陶瓷,仿佛穿越时空。
听觉:没有传统茶馆的琴箫之音,而是悠扬的梵音混合现代Lo-Fi电子乐,形成独特的“禅意混搭”。
来到这里,年轻人不需要学习如何品茶,也不需要正襟危坐,甚至没有固定的“茶道仪式”。他们可以随意找个角落坐下,泡一壶茶,翻翻旧书,甚至只是安静地看着香炉里的烟雾飘散。
这种空间的“松弛感”,让人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短暂的解脱——这是百福院真正打动人的地方。
2. “茶+文玩”让每样物品都可变现
大厅里摆放着各种寺庙文玩、古董陶瓷,每一件物品都可以询价购买。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体验,更是一种新型的“可消费艺术”。当他们带走一个茶杯、一串佛珠,甚至是一盒香,就等于把百福院的记忆带回了家。
这种“可带走的体验”,让百福院的商业模式不仅仅是卖茶,而是一次完整的“生活方式”销售。


未来发展建议
虽然百福院已经在短期内爆红,但如何让这个流量沉淀,变成长期的品牌资产?以下是两点建议:
1. 深入场景内容,提升文化深度
-
可以举办“实景禅修”,让年轻人不仅是来喝茶,还能参与短期的冥想、佛法体验,增强场景的沉浸感。
-
设计专属的茶具/香具,形成品牌周边,增强用户粘性。
2. 搭建私域流量,形成会员社群
-
每位顾客来店都能获得专属茶杯,增加归属感。
-
会员制运营,提供特定时间的专属体验,如夜间茶会、禅修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