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绵绵春雨一过,鮀城迎来了潮湿的“回南天”,天花板、地板、镜子玻璃上到处爬满水珠,衣服晾不干还有异味,墙角上长起了小蘑菇……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三四月是我市“回南天”的多发期,我们应该怎样预知“回南天”的到来,如何打一场有准备的“抗潮大战”呢?
据悉,“回南天”气象上也叫“濛雨”天气。濛雨天气发生时,总的雨量不大,但空气相对湿度非常大。这种天气主要是由于冬春季节过渡时,华南上空冷暖气团势力均衡而造成的。市气象台台长助理汤强告诉记者,每年三四月,我市的天气大半都是冷空气和湿暖天气的反复“拉锯”,往往一轮冷空气到来,各地纷纷降雨降温,等到冷空气过去,湿暖天气又重新占据主动位置;没几天,又一轮新冷空气到来,接着又是一次这样的现象,反复交替。这种天气的反复“拉锯”,便是“回南天”产生的“温床”。
一般情况下,物体的温度大于露点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露珠时候的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不会凝结,也就不会形成露。而当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低温之后,物体的表里都冷透了,物体的温度小于或等于露点温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就开始在物体表面凝结,起水珠,也就是形成了露。“回南天”的形成原理跟“露”的形成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就是露结在了家里,结在了墙壁、地板和家具上。它的形成至少要有二个条件:首先要有长时间的低温,其次要有天气突变,长时间的低温后要突然地变得暖湿。
“回南天”是潮湿空气在室内物体表面凝结出水的现象,并非真正的天气现象,在常规天气预报中没有“回南天”这种预报用语,市气象台接下来将在网站、手机短信等媒体上提及“回南天”信息,以弥补常规天气预报用语的不足。另外,如果天气预报中提及空气湿度比较大,有雾,吹偏南风(包括东南风、西南风等),就极有可能会出现“回南天”,市民要提前做好“抗潮”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