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话: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对中国来说,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10年;是人民生活改善,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的10年。中国10年的变化,是我们每个人身边的变化;中国10年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故事。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身边故事看十年,通过讲述普通百姓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反映科学发展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喜人变化。
5年前,与共和国同龄的陈姨举家搬进了东区一个带电梯的花园住宅小区。回想起这辈子经历的家居变化,陈姨既欣喜又感慨。看着身边鳞次栉比的小区洋房,居住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让陈姨感觉到“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爬楼梯变为坐电梯
今年63岁的陈姨如今的生活过得既舒心又规律。每天一大早从家里步行15分钟到肉菜市场买菜,带回家后收拾完毕,就到小区里的“公共茶座”跟邻居们拉家常。吃完晚饭后,就和老伴到附近的星湖公园散步。每天,家住5楼的陈姨至少要上下楼梯四个来回,好在如今住宅有了电梯,陈姨每天上上下下的跑得不亦乐乎。
从乌桥岛迁居东区
陈姨告诉记者,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陈姨出生在乌桥岛,一间几十平方米的房子四代同堂。结婚后,陈姨搬到了外马路的一套四五十平米的公租房,房子虽小,但毕竟是小家庭“独立”出来了。随后,陈姨一家又先后搬到华坞大路和东龙路的房改房,住房面积也扩大到80多平米。随着年纪渐大,由于房子没有电梯,每天陈姨爬楼梯都爬得很辛苦,遇到手提东西时更是举步维艰。6年前,陈姨跟老伴、孩子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议,决定改善下居住环境。经过多方比较,最终,陈姨一家选中了位于长平路金晖庄的一个花园小区,并于5年前的国庆节喜迁126平米的新居。
人均居住从13.65平米到30平米
据统计数字显示,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汕头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36平方米。大多数汕头人的住房条件相当窘迫,三代同室、四世同堂的现象比比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汕头人居建设有了新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着力建造楼房解决职工的居住困难。与此同时,汕头市委、市政府开始从建设补贴房入手,出台政策和措施,加快推动旧城改造建设的步伐,促进商品房开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飞厦住宅区、广厦住宅区等逐渐成片兴建,并通过政府补贴一部分、单位补助一部分、居民自费一部分的形式,安置了一大批居民。在此期间,一些企业开始涉足房地产业。之后,各式各样规划设计新颖、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住宅小区,在汕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2000年底,我市的住宅建筑面积117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3.65平方米。进入21世纪,汕头的住房建设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市人均居住面积已近30平方米。旧貌换新颜,宜居汕头的“轮廓”逐渐清晰……